2006年对于中国物流业来说注定是一个喧嚣的年度。2005年12月11日,中国物流业敞开了大门。对于外资物流公司来说,其进入中国国内物流业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某些外资物流公司早已通过“曲线”方式抢跑中国物流市场。对于中国物流企业来说,在外资物流公司的挤压下,要相互携手以“加速度”先期抢占地盘。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包括公路货物运输、货物租赁,一般货物的批发、零售及其物流配送,出入境汽车运输公司等将取消在地域、股权比例等方面对外资的限制,实现物流领域全面开放。
这意味着外资物流企业迎来了在中国境内经营的国民待遇,也意味着外资物流企业将在中国的物流市场上。
分享蛋糕
据预测,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的产值将达到12000亿元人民币,每年将保持20%的增长速度。也许是为了抢夺中国物流这块巨大的蛋糕,早在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之前,国际物流业快递公司敦豪(DHL)、荷兰天地(TNT)、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等都已经通过与国内物流行业的合作联姻方式进入了中国,吸引他们的是中国所拥有的被世界认为潜能最大的物流市场。
TNT来了,韩国物流巨头来了,美国物流巨头普洛斯来了。美国伯灵顿2005年下半年才开始在成都正式营业,12月份,就已经克服了“水土不服”,基本实现盈亏持平。伯灵顿称,只要他们站稳脚跟,将大举开拓在中国的空运、陆运、海运方面的业务。
联邦快递、联合包裹、荷兰天地、中外运敦豪等国际快递公司虽早已经通过与国内物流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了中国,但这些已经垄断了国际业务的快递巨头并不满足已有的中国市场,已经迅速开展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延伸。如联合包裹在2005年初完成对中国的一线城市布控之后,现在已经把二线城市的业务也收入旗下,挤压中小快递业企业的生存空间。
细分外资物流公司,每家公司的客户群体不同,和中国本土物流企业的定位不同,如伯灵顿提供的业务锁定了高端客户,他们主要是对在全球有业务、需要高质量全球物流服务、需要专业物资管理的客户提供服务。
点评:
中国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物流市场已经形成了外资、内资共存的局面,虽然短时期内这些企业还可能平安相处,但这种局面不会长久,甚至连维持一年的可能性都不大,因为,外资物流不仅是这几家巨头,外资的中游物流企业也会陆续来中国发展,毕竟中国物流业市场这块蛋糕实在太诱人了。
有专家预测,尽管外资物流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但目前对中国物流企业的影响还不大,其原因是外来企业刚刚落户,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市场。
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外物流企业挺进中国市场,这些具有广泛业务网络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物流公司会迅速抢占中国的物流市场,使中国物流企业面临——市场洗牌
目前,全国注册的物流公司虽然多达70万家,但当中只有低于1%的是真正的综合物流企业,其中大多是以国内邮件快递和货物配送运输为主业,余下的大部分是单纯的货运代理、运输或仓储经营者。
中国的物流成本很高,几乎高于发达国家的一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自办物流现象突出。在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有效促进了物流业务的整合,促进了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挂着“物流”二字的企业,并不能算真正的物流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专业市场暴露出设施落后、软硬功能不全、分散、规模小等弱点。一些业务单纯的物流企业,在未来大有机会进行横向整合,很难相信只拥有一辆货车的物流公司,在将来还会有健康的发展机会,这种公司最终会被淘汰,唯一的出路是把所拥有的货车卖掉,由大型企业作统一管理。还有一些专业市场的管理者还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观念相对落后,外贸知识也较贫乏。随着外资企业纷纷抢滩国内市场,这种发展与国内的一些物流企业现状极不相称。
业内人士表示,物流市场的全面放开,虽然在短期内不会集中出现内资和外资的正面交锋,但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国内网点布局的逐步完善,外资企业进军国内快递市场,将对国内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造成明显冲击。实力相对有限的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困境,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被压缩。
国外物流公司大举进军中国物流业,中国的物流行业的面临着市场洗牌,处于竞争层次的小规模企业肯定是首当其冲。因为这些企业服务项目少,技术落后,不能在宽领域中提供满足顾客的服务,信誉度不高,在面对强大竞争对手时,除了少数转变经营思维的企业能在夹缝中喘息,大多数小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客户流失要另谋出路的局面。
点评:
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一些业务单一的公司,要想方设法提高竞争力才能继续生存。国内目前大多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的物流企业,在面对外来竞争时,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应该走联合之路,这样才能避免在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中被清洗出局。
当中国向外资敞开物流业的大门时,许多人惊呼:狼来了。其实,国内物流企业在价格、成本上占有优势,本土运作能力更强。虽说在小件配送方面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物流的范围很广,小部分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体。
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给中国物流业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一米阳光
物流被业界誉为“第三利润源”,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有人预测,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国外物流公司觊觎中国物流这个大市场,国内物流巨头更是不愿意放弃这个发展的机会。
外资的进入必将给中国物流企业带来很大冲击,特别是中小物流公司。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资的进入也有利于中国物流公司深化专业物流的观念。面对外资物流企业大举进攻中国国内市场,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中小物流企业的联合发展以暂时化解危机;或者通过弱弱联合变强的方式,双方共享客户资源、网络资源,减轻压力。
应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一步细分,提供“定质”化的物流服务,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实力做强。还要转变意识,把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模式学到手;不断引进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要联手打造、整合具有很强竞争意识的物流航空母舰;通过合作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缓冲期,有摩擦与合作,国内物流企业应通过竞争、加强合作找到自己的平台。
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数为私营企业,经营灵活,这是它们区别于大型企业求得生存的方法;中小企业服务项目不多,在资金配置,项目分设,人员安排方面自主性强,所以在转入某一个相对熟悉的服务时,虽然有阵痛期,但绝不会太久。
中小物流企业对其它产品从包装、仓储、运输等等各个环节的特点都有充分把握,如果服务项目的深化必然能赢得客户的青睐,专业形象的树立当然能赢得客户信赖,企业无形中就拉开了与其它企业竞争水平的档次。
中小物流企业可以从深度弥补广度的不足,服务手段的多样化,优化供应链流程,推出行业特色服务,都是赢得利润的地方。
大型物流企业一般都有自己多年形成的稳定大客户,多年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仅靠“外资”招牌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
点评:
未来的中国物流市场将会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2006年,国内众多的物流企业将会被淘汰、被整合或者自主发展,国内的物流市场也会在不断的整合分化之中逐步实现规范。中小物流企业在新的生存压力之下,除了弱弱联合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外,借助外力也不失一种生存方式。
物流资源的全球整合浪潮也孕育着全球级物流枢纽的需求,海运界正以革新海运竞争模式,提升运输供应链的可靠性及透明度,提供准确时间的运输服务保持其竞争力。面对国际物流业快递公司联合包裹、敦豪速递及欧洲TNT快递等速递巨头的挑战,海运业——蓄势待发。
2005年,是物流巨头并购事件频发的一年。国际上,航运巨头马士基以23亿欧元收购铁行渣华,德国邮政以55亿欧元鲸吞英运物流EXEL。2006年,中国物流打开了大门后,国内物流行业的并购事件将较2005年更加频繁,如TNT收购华宇物流,中外运拟并购申通快递等。
IBM企业咨询合伙人及航运业分析报告编写人摩亚预测,海运业以至整个物流运输业的改革,是从传统的资产扩展模式及提高服务素质之间取得平衡,而有效使用信息科技系统、率先提供最全面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海运业在过去两年间进入百年一遇的罕见高峰,大小船公司不断扩展船队、增加运力,收购合并或联盟合营,期求以规模经济经营将利润最大化,以最大的运力吸纳源源不绝的货源。
船公司以巨大载货量著称,速递公司以快捷闻名。国际快递物流巨头将以高效率的综合直接快递服务,重新定义物流运输业,挑战以巨大载货量著称的船公司。据悉,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去年增幅高达125%;1984年进入中国的英运物流有限公司已从早期的货代企业发展成为拥有空运、海运、陆路运输、合同物流等业务的综合物流企业,去年的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
目前,外资物流公司已具备所需的企业文化、信息科技系统和紧密工序,同时配备精确货物追踪系统增加透明度,为客户提供可靠准时的物流运输服务,其为物流运输业进行革新时处于的优势较多;而船公司必须以提供高增值服务为目标,改变把资产视为最重要发展基础的想法。
上海通过近年来航空港、深水港的强力建设,迅速崛起为东北亚的航空、航运枢纽港。据出席首届上海道路运输行业峰会的专家预测,到2010年,由上海港带来道路运输业的货运将突破3.8亿吨,比2005年增加20%。集装箱车将由目前的12000多辆增加到14000辆。
摩亚预测,在未来十年,一种由船公司及速递公司组成的联盟体会应运而生,它的优势是拥有港口对港口的全球性海上运输网络,和具有速递公司门对门的高效运输能力,提供可靠性强、高透明度和实时到达的综合直接快递服务,以求达致质与量的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