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沿海港口特别是大型枢纽港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促进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
港口国际化地位巩固2004年一批世界级大港进一步崛起。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79亿吨,超过鹿特丹港,位居新加坡港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港;集装箱吞吐量1455.4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宁波港、广州港、天津港也纷纷提前跨入两亿吨港口之列。
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1.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65.54标箱,位居国内港口第二、世界第四。全球40多家班轮公司在深圳设分公司和办事处的有32家,航线总数达到131条。深圳港在全球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有3艘集装箱轮以深圳命名。
青岛港通过良好的服务吸引船公司和货主,仅2004年就增开25条航线。至此,青岛港已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每月达到航班420班。
港口的发展使之成为物流功能的聚集区,并向上下游延伸。天津港在集约化经营中,不断拓展加工、物流、交易的功能,发展原油、冶炼、电力等临港工业,加快建设集装箱和散货物流中心,及化肥、钢材、矿石等多个分拨中心。
大连港初步构建了覆盖东北主要城市的内陆海铁联运体系,2004年集装箱海铁联运18万标箱,再度蝉联全国海铁联运第一大港地位,拓展了海向、路向腹地,延伸了港口的功能。
航运中心呈国际扩展态势2004年12月24日,国务院通过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着上海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珠三角港口经过市场化竞争,初步具备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深圳区域航运中心和广州港等众多城市港口为补充的集装箱港口群。青岛、天津和大连三港是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群中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港口下放地方以后,各港彼此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分工合作。未来的竞争取决于港口的内地辐射能力和海外的中转能力。各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以港兴市”、“以港兴省”的思路,期望在未来港口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区域物流合作向国际扩展。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速。6月,“9+2”政府行政首脑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拥有5.3亿人口的东盟和5.4亿人口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两个大市场对接,对这个广大区域的物流发展将是有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