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个领域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这是许多需方、供方企业十分关心的。今年IT界对于各行业的信息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也开展了一次物流与采购信息化应用案例的评选推介活动。本文将结合这些资料,对当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个初步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所以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既带有一般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第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所有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第二是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信息化建设涉及流程,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有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的。由于我国现在是利用后发优势,希望通过更短的过渡时间走过许多跨国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处理得好可以缩短这个进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我国目前在推广现代管理技术的时候,ERP的不成功率很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三个层面的需求,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处在哪一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盲目开方下药。
下面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三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构。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第一个阶段,即要用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目标是建立决策依赖信息、数据的机制,其中特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去。从我们征集的案例来看,此类需求占市场的主体。少部分企业基础较好的已经进入了第二层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的企业应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占市场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进入第三层的我国企业目前还是凤毛麟角。在我们征集的案例中几乎看不到涉及合作企业之间协同业务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供应链思想在我国不适用,相反地,如果有意识地宣传、探索供应链理论和实践,可以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其中以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为主的占80%以上。例如奥康集团采用了用友的网络分销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杜绝 “信息贪污”。最直接的效果,更关键的,则是可以使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灵敏,从而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我们把物流企业的ERP也归为此类,因为此类系统主要是解决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的科学性和运行效率等问题,尤其是采用科学的物流成本效益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和效益分摊至各物流环节,通过系统的分析,为改善物流流程提供决策数据,不断分析,不断改善,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和总体物流效益逐步趋向最优化。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种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机制。
以流程改造为主、具有较强操作优化功能的案例所占比重在15-20%,其中多数是在供应链的一些关键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例如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管理等。一般来说流程的改造必然会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变革,难度比较大,所以经常是一个个环节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一汽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过去一汽的零配件采购分散在许多部门,管理分散,采购政策和标准不统一,采购行为不规范,造成物资资源“散、乱、差”的局面。经过流程改造,确定了集中采购的新模式,成立集团采购部,建立采购资源网。经过实践运行,这套系统得到用户一汽集团采购部的好评,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例子证明,集中采购一般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的5-10%。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整车仓储电子化管理项目,则是操作过程优化的一个典型案例。该系统根据优化理论,建立一套数学模型,可以在仓储面积、车型集中管理和存取顺序等多项约束条件下进行仓储方案的优化,确保每天的运行都在高效率、低成本的状态,常年运行下去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信息系统能否在线地提供高效、优化的操作运行方案是衡量物流系统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因为这些系统每天都在运行,积累的效益(或者是损失)是巨大的。
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目前还是极为罕见的,在今年收集的案例中不超过5%。但是值得欣喜的是供应链思想正在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案例中去,这就是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来协同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使得整个供应链都能受益。莱州粮食物流管理系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粮食流通的链条涉及农户(生产者)、收储站和储备库(收储)、管理机构(调运)、农业银行(信贷)、财政部门(补贴)等等环节。该系统不仅是一套物流管理系统,而是以粮食流通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供销供应链,既是一种新型的流程,更是一种企业(及有关单位)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更可喜的是个方面都受益,都满意,说明在这个案例中流通企业承担“链主”的角色是成功的,它的意义将超出物流信息系统优秀案例的范畴。
需方分析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制造业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多半是ERP的某种延伸,连锁分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柱。这一点说明制造业的物流外包在短期内可能发展的不会很快,尽管快步易捷的调查表明ERP的物流功能是无法满足要求的,但是国内主流的观点仍然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是ERP。
二、物流软件供应商概况
关于物流软件的提供商究竟有多少的问题,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据专家估计仅国内就有500多家,此外还有一些知名的国外物流商、IT商和咨询公司也在中国的物流软件市场中淘金。这些企业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其中既有像IBM、ORACLE这样著名的IT商,也有像SAP、i2、EXE这样的专业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软件供应商。这类企业的主要市场是高端客户,例如跨国公司在华的分公司,国内大型制造商或物流商。
第二类的是国内比较成功的物流专业性软件供应商,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例如招商迪辰、中软冠群、博科、全程物流等,这些企业往往有国外资金或技术的背景,起点较高,又有本土化优势。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有些软件公司在国内某些行业、领域比较成功,例如上海时运、五奥环等在连锁分销领域有比较好的口碑。
第三类是国内知名的ERP供应商,如用友、金蝶等。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系统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进而向企业管理软件ERP领域进军。由于有较好的客户群基础,也由于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只是作为ERP的一种延伸。
第四类是其他物流软件供应商,规模小、实力弱,大部分还很不稳定。其中有些成功的企业,主要得益于物流信息化需求的增长,自身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还有就是成本低、价格有优势。
总的来看,国内物流软件品牌上比较分散,技术上也缺乏标准化的指导,软件供应商对于物流业务的了解还很不深入,造成供应商重技术开发,轻业务应用的偏向。事实上,物流软件和其他许多管理软件一样,核心是管理思想,物流方案首先是流程诊断、设计和优化,技术方案是第二位的。
三、关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自从EDI技术问世以来,对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和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互联网技术出现并引入中国以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应该建在互联网上,这已成为共识。今年五月深圳市被国家科技部正式纳入“十五”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成为9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深圳市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已作为全国唯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入选“十五”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十大工程。
但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难题并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商业模式上,所以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应用,有没有客户群使用这样的平台,并给他们带来效益,同时平台自身也获得生存、发展的根据。在这方面的探索和争论也一直是围绕着商业模式来展开的。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公共信息平台应该是一个有形的网站,负责提供信息交换,基础信息服务,基础技术服务;另一派观点认为公共信息平台实际上是一种标准,或者是信息交换的协议,根据一种公共的信息结构、编码,所有的网站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无缝连结和交换,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建一个垄断性的公共平台网站。
实践的结果是结合上述两种观点的,即既有有形的网站提供信息交互服务,又不是唯一的、垄断的,平台的功能主要是标准化和信息共享,使得多个网站均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中国电子口岸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子口岸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资源,将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涉及口岸行政管理和执法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完全、高效的计算机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使口岸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报关、报仓、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等各种进出口业务。
中国电子口岸较之现行的口岸管理模式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一个公共数据中心,集中存放电子底帐,信息资源共享。
(2)完全基于公网系统,开放性好,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3)入网成本低。
(4)多重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使系统安全可靠。并且,该系统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安全有保证。
中国电子口岸工程于2001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个进出口口岸试点运行。其中,上海的前进步伐最为快捷。今年5月24日,由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筹建的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分中心。
建材行业正从事的一项建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很值得关注的有一项探索。有关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从建材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入手,搭建一个信息平台,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编码技术和认证程序,把所有建材产品信息用数据库管起来。在应用上从建筑设计部门入手,即要求设计部门必须使用注册的建材产品,从而引导施工企业和业主的采购。总值实现搭建采购平台,然后扩展成为物流平台。这是很有创意的探索,也是很合理的。从国外经验来看,也并没有很多成功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但是成功的采购平台还是不乏其例的。这个案例也说明了公共信息平台是与标准化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还有一类平台主要是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如GPS/GIS系统。据了解此类平台的技术趋于成熟,主要的问题在于降低成本和培养需求,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资源闲置的现象是难以扭转的。
四、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快,国内物流市场近期将呈二元结构: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的低端市场。前者为国外物流商、IT商所关注,目前还没有全面进入中国,后者是国内物流商、IT商施展的舞台。市场的二元结构还会持续一段时期。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最近有关IT媒体进行了一次信息化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2%的企业仍把OA建设列为未来一年的重点,86.1%的企业未来一年将上MRP2,60%的企业把ERP列为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这表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数据的机制。
对于物流系统的功能需求也有差异,调查表明,用户对物流管理软件最为关注的功能是存量管理,其关注率达到41.4%,其次是数据交换、物流计费和车辆管理,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挖掘这些功能需求的背后,其实反映了目前物流企业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成本核算,二是多个物流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
不同行业的物流发展格局特点。制造业将以ERP为主,扩展到物流的一些主要环节上去。相比之下,连锁分销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则要重视的多,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零售市场加快连锁化的发展阶段。据有关专家预测,近三年内中国的零售市场也会像发达国家那样,跨国连锁分销商将占据市场50%以上的份额,国内连锁零售商将占据30%的市场份额,传统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降到20%以下。所以零售行业将在整合市场的过程中把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主要的竞争力来规划建设,把物流系统与分销网络的建设密切结合在一起。
四、循序渐进的信息化之路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对待业务流程再造(BPR)过程。实践中完全不涉及流程改造的情况很少,从比较成功的案例来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业界比较著名的企业,其成功经验很重要的一条是信息化走了一条循序渐进、逐年完善之路。1997年开始建立信息系统时,主要就是解决通讯问题,利用刚刚开始普及的互联网技术,替代传统的电话与传真,既降低成本又减少重复录入带来的误差。1998年在原有系统上改进用户界面,实现信息与客户共享,结果扩大了用户群。1999年在系统中加入财务核算,渗透到所有环节,结果降低成本,提到了效益。就这样一年干一件事,抓出一项成果,直接反映在经营效益中去。到今年6年上了六个台阶,扩大了业务,锻炼了队伍,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计划2003年开始实行全面的ERP。参观过宝供信息系统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系统本身的技术不复杂,甚至也算不上很先进,但是非常实用,有效率。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历史比较短,基础薄弱,加上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结构都处于变动之中,一下子设计出一个成熟的流程是比较困难的。信息化的项目一般投资较多,风险也较大,所以我认为特别要提倡循序渐进的路子,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要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