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统计显示,去年前11个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预计全年将接近7000亿美元,继续占据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加工贸易普遍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带动力不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加工贸易在吸引外资、促进出口、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单一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科技和利润含量高的研发和营销两端均处弱势。虽然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每年以2—3个百分点的速度在稳步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增强,在国际分工中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土地成本。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可征用土地的进一步减少,这两个成本优势将难以为继。目前,用工荒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积极引导加工企业提高国内采购比例,拉长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比较集中的产业群,促进国内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加工贸易不但要成为“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而且要成为“不出国门的产品输出”,通过国内采购和产业配套,由“候鸟经济”变为“榕树经济”,增强对国内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其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各地应结合产业优势,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强对外资投向的产业和区域引导,注重引导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服务外包业务,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外资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联合制造等方式向我国转移先进技术。此外,需要形成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合力。海关作为进出口监管部门,应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深化通关作业改革、提高通关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通关环境。
毋庸置疑,新形势下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仍是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只要合理引导,趋利避害,积极推动,就可以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