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报道,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在5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发表名为《要付出的代价》的文章,对全球油价再作警示——“我们正经历着全球化年代的第一个油价风暴”。
罗奇在文中给出一个明确的底限——60美元,“我们正经历着全球化年代的第一个油价风暴。即使油价就停留在约60美元一桶的水平,美国消费支出也势将显著放缓,为其提供消费品的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果能源成本飙升打击美国消费,亚洲和中国将遭受冲击。”
去年底,摩根士丹利预计油价将升至每桶60美元,而实际的变化远远超过预期,今年油价从40美元起一度冲破70美元的关口,直到9月2日美国宣布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才有所下调,但仍然处在罗奇的底限之上。
美国消费者很可能会因此减少开支,因为计入通胀因素的实际油价已涨升了三倍多,而这仅仅是全球经济即将发生变化的一个起点。美国是全球消费市场的中心,中国是亚洲的制造业中心,这暗含着一个很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美国的消费变化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继而引起亚洲各国的生产调整。
在罗奇看来,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双重危险,一方面是低效的能源消耗技术,另一方面是有大量出口面向美国。2004年,中国GDP的每单位石油消耗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高油价使得中国经济高增速可能遭遇绊脚石;而更重要的是,约1/3的中国出口是输往美国的。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消费能力。
今年,在中国学术界长达数月的经济冷热之辩中,已经有大量学者强调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依靠顺差,强调出口并不是支撑经济的稳定因素。现在,出口一旦受美国经济影响而下滑,中国经济减速将很难避免。罗奇也同时预测说,由于大部分其他亚洲经济体已经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制造业供应链中,如果中国出口放缓,生产调整还将波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