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深圳日前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讨论稿)中明确提出:今后5年要将深圳规划建设与公共服务的重心逐步由特区内向特区外转移。有学者指出,此举将有利于香港企业北上创业,尤其是CEPA实施后,服务业在深圳将有更大范围的创业选择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港深同城化。
日前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均多次表示,特区内外公共设施差距明显。在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深圳全市规划建设与公共服务的重心将逐步由特区内向特区外转移。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谈到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时曾表态:“特区外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今后5年内,如果要与特区内平衡,投资至少要达1000亿元,这也得干,不干就没有环境,没有竞争优势。”
对此,为“十一五”规划提出研究意见的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深圳特区内外“二元化现象”表现在:特区内外在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体现生活服务质量的医疗卫生、生活用水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其结果严重阻碍了特区内某些环节与香港衔接。
“香港人现在总体认为深圳关内比关外好,到深圳投资、置业、消费很少选择关外。”乐正描述,“关内是城市,关外像郊区或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通讯、治安都比关内差很远。”
他表示,现在特区内可供港商、港人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少,深圳将重大市政设施往关外转移,就如同股市中的“补长”,将关外20多年来欠缺的发展都弥补回来。“特区内外交通、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后,港人到关外置业、投资、消费都成为可能,有利于港深同城化。”
此外,乐正认为,打破特区内外二元化困局后,香港服务业北上有更多选择空间。“关外也有好的写字楼、港人置业也有优质楼盘和大型服务设施配套。”他称,“相反,对于多在关外从事加工制造业的港商来说,可能增加投资成本,出现产业转移,但对于港商在深圳投资来说,长远来看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