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商贸 >> 国际资讯 >> 正文

近期美国报刊对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的反应


www.jctrans.com 2005-7-9 6:31:00  商务部

  白宫发言人麦克雷兰27日说,如果中国海洋石油公司(CNOOC)收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Unocal)行动成功,美国将有一套适当的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审查程序。

  此种交易通常由财政部属下的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审查,以决定外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的交易,是否对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构成危险。该委员会由财政部长主持,共有12名委员,包括白宫高级助理、国务卿、国内安全部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司法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

  27日上市的最新一期时代周刊报导,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竞购优尼克引起批评者的担心,但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认为,假如一家中国公司愿付给美国股东丰厚红利,同时保证保留优尼克的工作机会,美国股东为何不能出售公司?日本各大公司15年前开始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制片公司等企业时,股东都赚到了钱。但结果日本人就像上当的观光客一样,吃了大亏。

  华尔街日报27日报导,六年前,初来美国上市失败的中海油如今卷土重来,企图出巨资竞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此一收购及其准备过程,显示中海油正学习华尔街金融界的细致操作,学会处理敏感的中美关系政商问题。中国政府占有70%股份的中海油,雇用三家华尔街主要投资银行 (包括高盛、摩根史坦利) 、三家著名律师楼 (Davis Polk & Wardwell、Herbert Smith) 、两家媒体公关公司(Public Strategies Inc.与Brunswick Group)和德州达拉斯一家与白宫有关系的游说公司(Akin Gump Stauss Hauer & Feld),以协助此一交易能获得成功。举例而言,Public Strategies公司的一名高级主管麦金能(Mike McKinnon),他负责布什2004年竞选连任总部的媒体事务,与白宫渊源颇深。中海油的顾问采用类似美国政界竞选的战术,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设立「战情室」(war room),以应变此收购在美国激起的政治愤怒,更要争取优尼克股东的支持。

  纽约时报26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国的实力与美国的弱点」。社论指出,美国的领袖不应因中海油总公司(CNOOC)竞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Unocal)一事而责备中国,而应该反省自己的经济、能源、教育政策。社论说,此一竞购案对华盛顿的影响犹如飞来一颗未爆炸的飞弹。两党国会议员警告说,中国正在吞噬世界的能源,参议员舒默并称中国不会允许美国公司完全买下一家中国公司。事实乃是,中国已容许外国资本小幅度入股中国公司,并不引起国家安全问题的顾虑。例如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就购买了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在某些方面,美国政界反对CNOOC收购是华盛顿的反华狂热的最新表现。攻击中国人是政客用以收买选民的手段,但美国更应考虑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和维持经济的增长。社论说,美国消耗的石油60%依靠进口,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些石油来自波斯湾地区等不安定国家,增加了美贸易赤字。美国需要大大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汽车耗油效益,提高发电厂和家电的能源效益,发展更有效交通系统。美国国会要求人民币升值,是美国因自己存在的问题而责备中国的另一例。没有理由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增加美国的就业机会,国会和布什政府应拨款支持美国工人的再训练计划。美国要面对一个事实:教育低劣的青年,无法与中国等国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竞争。美国亦不能因自己政策所导致的弱点而责备中国政府。布什政府的巨额赤字预算以及嘉惠富人的大幅减税政策,使中国拥有大量美国政府债券。如果中国突然决定投资他处,会对美国产生灾难性影响。社论最后说,美国的领袖应该考虑如何从内部增强美国的力量。这样,无论中国多么强大,它也无法与处于最佳状态的美国相匹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7日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称今天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比15年前的日本更精明,更有威胁力。曾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经济学奖章的克鲁格曼在文章中写道﹕「15年前,当日本公司大规模买进美国公司的时候,我是那些站出来劝美国人不要惊慌的人。也许你期望我现在用同样的话语来说明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差不多。可是,来自中国的挑战远比当年来自日本的要严重的多。」克鲁格曼指出,有两条原因可以说明如今的中国不同于当年的日本。首先,中国不像日本那样挥霍金钱。看看日本的投资﹕洛克菲勒中心、电影棚──一切可能让金钱落入美国人手中的商业行为,但却没能为投资者本身带来多大的收益。结果是,日本的投资成为了美国的基金。而海尔收购美泰或许有点吃亏,但通过此举海尔可以发展自身在美国的业务,从而向全球进军。美泰的持股者也会受益,只是可能会因为更改了雇主的缘故少雇用一些美国本土的人。另外,中国的竞购或者收购都是以作为美国潜在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出现的。从此次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的主力旗舰,中海油总资产截至2004年底增至153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830.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年初增长28%和21%。克鲁格曼认为,这样的一家公司无疑是中国政府向能源领域进行海外扩张控制最好的着力点。在文章的最后,克鲁格曼说,「如果由我来决定是否同意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我肯定会说不。但是我知道如果美国现在不是如此的依赖着中国,做出如上的决定会容易很多。中国不仅在购买我们的国债,还在我们的军队陷于伊拉克的时候在朝鲜核问题上协助我们。」

  业界人士分析,近一周来海尔集团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先后对美泰(Maytag)及优尼克石油公司(Unocal)提出并购要约,只是中国经济巨龙并购大潮的开始,将有更多的收购案接踵而至,中国企业并将在其间扮演主要角色。这意谓,中国改革开放25年,正从世界工厂、全球市场转型为积极投资者,将对世界经济体系带来何种结构性影响,为各界所关注。

  中海油出价185亿元,折合优尼克股价每股67元;雪夫龙出价164亿元,还要用现金搭配股票,每股股价约64元,高下之间,一目了然,而且中方提出原有员工继续聘雇等保证。如果说全照市场法则办事,中海油应该是胜算可期。如果双方都能解除「备战」、「威胁」等心态,在商言商,这笔交易彼此有利。有人指出,中方在美投资远落欧洲各国之后,连卢森堡(国土不到一千平方哩,人口不足五十万人)也比不上。果真如此,过分渲染「威胁」,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中方也应注意,日本在1985年后,曾有「购买美国」的热潮,连有名的洛克斐勒中心都要买下来,引起美国人民大大反感。操之过急的暴发户心态,在国际交往上利少而害多,戒之为要。

  如果说中国国营大企业「走出去」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政府的鼓励,那么中国中小企业投资及并购海外公司,就更清楚的反映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急迫心情。由30多家中国私营企业组成的石油集团将于6月29日成立,其宗旨就是要来海外找油。如果美国力拒急切到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那么这些企业一定会到世界其它地方去发展。这对美国人和中国人来说,都将是一大损失。80年代末,日本在日圆升值压力下大举收购海外公司,当时美国人对此也是一片反对声,但后来证明日本收购美国公司对美国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外报分析中海油收购优尼克公司的动机

  一、国内对能源的需求激增,远非自身增产所能满足。专家估计,十五年之后,中国耗油量将达每年四亿五千万吨到六亿一千万吨之间,超过国内供应量两亿吨的两三倍。优尼克在中亚拥有阿塞拜疆一个大油田10%的股份,在美加油气储备量相当于5亿5700万桶。更重要的是,优尼克约有一半油气储备是位于东南亚的天然气田。中海油正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兴建天然气输送管道,如果自东南亚获取天然气供应,将可以经由这些管道输往中国。从地缘及经济价值来看,优尼克都符合中海油及中国能源政策的需要。

  二、中国过去的石油进口多集中在马六甲海峡周边区域,但因战略位置因素,此段海上石油生命线很容易被切断。因此过去几年,中国积极寻求俄罗斯、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源。这次中海油欲收购的优尼克,其拥有的油田开采区域即位于里海。

  三、中国经济成长快速,对外贸易获利甚丰,外汇储备六千多亿元,其中有两千亿是美国的公债。由于国际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增,中国向外竞购行动,为资金找有利出路,同时展现经济实力,可谓一举数得。

  四、在经济发展初期,中国地区人力资本和周边服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者常因难以监控而不愿轻易投资海外;随着经验累积、经济成长,中国企业渐具推展国际并购的能力与资源,加以中国入世后经济体制渐与国际接轨,企业信誉增强,也提高了国际并购的成功率。

  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日益扩大的竞争优势,几乎使一半以上有能力的中国企业都想走出去。

  六、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世界生产价值链的低端位置,而通过收购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走向世界市场,正是争得最大竞争优势的快捷方式。因此,中国企业对自然资源、制造专利、品牌、行销通路乃至技术的需求,显然将一步步透过跨国并购来满足。

  七、中国产业有个较典型的周期性,当某企业用新技术和低成本在某领域获得成功后,就会有很多公司来争这个市场。当这个产业的生产规模大于市场需求后,就势必出现产能过剩,这样向海外扩张就成了很正常的商业决策。

我要说两句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贸易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中海油CEO在美报上撰文:美为何担忧中海油收购? (2005-7-9 0:40:00)
 ·美41名国会议员联名作梗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遇坎 (2005-6-28 8:44:00)
 ·优尼科表示愿随时与中海油谈判 (2005-6-25 10:10:00)
 ·中海油竞购显示其风险承受能力已今非昔比 (2005-6-24 10:02:00)
 ·美报:中海油竞购显示其风险承受能力已今非昔比 (2005-6-24 0:12:00)
 ·美议员欲阻中海油并购优尼科 (2005-6-21 13:25:00)
 ·中海油或购尤尼科 (2005-6-18 8:28:00)
  一周报道 ·船公司近期航线动态一览  ·2006年中国物流业十大事件  ·北方龙吐明珠——记大窑湾保税港区  ·将洋垃圾堵在国门外  ·让更多的客户找到你  
·阿联酋航空网络货物销售..·FOB/CIF/CFR..
·货运代理揽货技巧·让过去过去 让未来到来
·货运险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对海外代理协会组织的研究
·二OO七,中国物流“大..·国际顶尖物流盛会设宴申..
·国际顶尖物流盛会——慕..·明年4月休闲之都迎休闲..
·首届股市民间高手大赛颁..·刘枫同志出任中国中小企..
行业搜索热词排行: 物流访谈 揽货 走货 广交会 物流年会 海运费 商业网站100强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实用工具
 07年海关税率:
 海运大辞典:
    船东名录 NVOCC
    报关代码 里程查询
    危险品名 更多>>
   资讯排行榜
     最新热讯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最热帖子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PK物流任你问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锦程物流网:中国站English
锦程物流网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