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记者从2005年第三届珠三角集成电路业界联谊会暨市场推介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内IC设计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IC设计企业与整机厂商的完整产业链并没有完全建立。本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及业界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谨慎性”公司怕风险:整机厂商由于要面对最终用户,所用芯片的优劣好坏对整机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芯片的时候就较为谨慎,需要深思熟虑地从质量、性价比、供货能力、后续产品规划等多方面来考虑,制定“路线图”时,为“保险”起见,很少选用国产芯片。
“抄板公司”不敢用国产芯片,对国产芯片有“排异性”。对于那些缺少自主设计能力,依靠“抄板”仿制的公司来说,换用国产芯片好象不是“原装”了,因而,对国产芯片往往带有“排异性”,害怕换了芯片就生产不出来了。
“国货恐惧病”:以往的国产芯片在质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遗憾”和不尽如人意。如“功耗偏大”、“电网适应范围窄”、“一致性差”等,使工程师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得了“国货恐惧病”。
“乐此不疲”型:进口电路推广验证测试全面,同时免费派发开发工具或提供“应用方案”,服务较好,导致工程技术人员“乐此不疲”。
针对以上原因,与会专业人士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统一标准,联合设计,成立更广泛更紧密的技术联盟,使芯片能够量产,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一种芯片用的人多了,原始性缺陷也就容易发现了。因此,IC设计业和整机厂商应该保持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技术联盟,共同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对标准既定,规格统一、应用广泛的芯片,可分工合作、重点研究,拿出“应用方案”。
目前,技术标准之争已不单纯是一个或几个企业的问题。有的需要政府主导制定标准、IC设计企业和整机厂商联手共同推进,才能奏效。
扶持第三方设计公司,完善IC产业链。在国外的IC产业链中,有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公司紧密地联系关芯片设计企业和整机厂商,承上启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芯片一出现,就会连同解决方案一起提供给整机厂商。反观国内,会发现国内的IC产业链中缺乏与国内IC设计公司配套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同时,大多数国内整机厂商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还有待提高,研发经费不足使其无法与芯片设计公司进行技术上的有效互动,使设计公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加快IC前端人才培养。目前国内IC设计业人才严重缺乏,其中负责与整机设计接口IC前端人才更是非常缺乏。相比易于培养的IC后端人才来说,IC前端人才不仅需要培训,更需要多年的实践和摸索。除高等院校的培养外,国家更应该鼓励整机厂商、IC设计业和科研界联合运作教育和培训项目。依靠政府、高校、IC企业以及整机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用多种方式,为我国IC设计业培养不同层次的IC人才,以保障我们IC设计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希望政府对整机的国产化提供舆论与政策的双重支持。舆论方面支持正确的导向,鼓励提高国产化比例。对国产化比例高的整机产品给予支持和鼓励。目前国家已经对IC设计业进行了大力支持,如果同时对国内的整机厂商进行有效地扶持,将更有利于推动整机厂商与IC设计企业的协作与联动,促进国内IC设计业良性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