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产能过剩”的说法在各种场合频繁出现。而从政府部门到学术界,似乎已对这一问题达成了某种共识。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6日载文指出,很多人对此着急。当然,急有急的道理。因为如果这种产能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发展,通缩的压力便会加大。而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对经济增速有一定制约,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可能较为明显,更为严重的是随之而来的失业问题。
其实,近两年来,针对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中央及时提出了控制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一些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但现实是,有些地方和企业还在继续上新项目,情况不容乐观。以钢铁业为例,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亏损企业明显增加。
显然,正视产能过剩问题是必须的。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上,或许需要更多的谨慎与耐心。
文章指出,应当看到,这一轮的产能过剩有着较浓的市场色彩。大多数行业都是靠市场供求来调节,供大于求时,市场就会推动企业兼并与淘汰。因此目前而言,现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比以前更需谨慎,政府切忌操之过急,更要避免这成为某些行业在市场化改革道路上倒退的借口。
进一步看,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体制。现在,一些行业之所以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很大的原因在于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只要上投资项目,尤其是搞工业项目,只要企业开工投产,不管有没有赢利,按生产规模,都要向地方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因此各地政府会热衷上项扩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设置投资门槛,或依靠行政手段提升产业集中度,可能只是能收到短期效果的策略。而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坚持政府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提升市场化程度,让市场去逐步淘汰过剩产能。
更重要的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一般而言,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的企业、技术和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企业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产能过剩较大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
文章称,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我们要为由此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而着急,更要为制造这种过剩的体制弊病而急。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绝对均衡几乎难以做到,政府调控只能使问题有所缓解,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