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德国前总理赫尔姆特·施密特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时,中国大规模的贫困使他震惊;30年后,他再度造访,这次使他震惊的却是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大变迁。他在北京说,今天任何一个欧洲人来到中国,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感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20余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有4到5亿中国人已经脱贫。十年前,中国的高速发展开始成为国际商界的话题;如今,《华尔街日报》说:“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机会”。
这句话,也被来京出席9月5日至7日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的许多外国专家一再重复。
挪威南森研究所所长彼得·约翰·沙伊虽然多次来过中国,但觉得还是不了解中国,因为“变化太快了”。沙伊说,即使在遥远的挪威,到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些商品由于物美价廉很受欢迎。
他说:“就全球而言,只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的竞争就是公平的,使普通消费者受惠的。”
应邀与会的施密特认为,中国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方面的经验值得世界分享。
施密特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将会使全球的中心从大西洋地区转向太平洋地区。“欧洲的大多数领导人对这种变迁欣然接受,并期待与中国友好合作。”
面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塞缪尔·伯杰表示,“应采取欢迎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挑战,而不是采取恐惧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对我们的幸福安宁的威胁。”
伯杰认为,中美两国之间可以相互汲取经验以求共同进步。
当今世界,合作已成为共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认为,“合作好于对抗”,各国应当放弃或者搁置分歧,彼此进行合作。他说,“东亚国家之间的对抗与战争将不会解决任何事情,而合作会使东亚真正对本地区和全球的事务产生有力的积极影响”。
伯杰表示,不能允许“猜疑”、“冲突”的看法主导中美两国关系,这将促进相互之间的不信任,“结果将是双输。”
他说,国家之间在重要领域中总会存在分歧。“但如果我们瞄准共同点,就可以实现双赢。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我们相互需要对方——为了共同的经济增长、地区和平和全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