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中的“银行结汇费用”,及商品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如何,一向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有人说,做外贸生意是“大买卖”,区区一点银行费用,何足挂齿。但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风险大、成本高、利润薄,每一元钱都要精打细算,都要用在“刀刃”上,银行的“结汇费用”自然也不例外。同时,我们也不能“偷工减料”,降低了银行在“安全快速收汇”中的功能,从而造成损失。
我有一位在外贸企业做会计的朋友,最近见面就叹息:“算算成本,银行结汇费用不小啊,可是,省却是不能省的”。平心而论,外贸业务中“银行费用”的开支与运作,也有不少“窍门”,使用得当,能达到“费半功倍”的效果。
窍门
结汇时挑选“合适的银行”
前段时间我在某地上课,那里有众多外资企业。一家日籍银行也到当地落户,开设了一间支行。一位在日资企业上班的学员告诉我,他所在的企业接到总部指令,要求他们把账户与“结算业务”,由“中资银行”转移到“日资银行”。
在与这家外商银行打了几次交道后,这位朋友与中资银行的收费率相比,不由大为感慨地说:“他们的收费标准,高得实在吃不消。”
众所周知,相同的服务品种,“外资银行”收费率普遍要高于“中资银行”。如电报费,中资行一般每个电报费为人民币120元,但是外资行多数超过人民币200元。可是,外商银行也有他们相对的“优势”,如,服务“软环境较好”,全球结汇“网络密,国外分、支机构及代理行多”等特色。而内地的一些“中资银行”,在做“国际结算业务”方面,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0年初起步的,人才匮乏,国外的分支行及代理行的网络系统尚在筹建之中。因而,无论是收汇的质量、速度,还是在信息上都有差距。
以“SWIFT收汇”为例,如果有“偿付行”的话,议付行的出口结汇,一般当天就能收汇,也就是说,“议付当日”货款就能进入卖方账户。而如果“收汇路线曲折迂回”,不但“收汇时间长”,而且要经多家代理行轴转,每家代理行“雁过拔毛”,费用摊算,成本无形也就抬高了。其中“收汇时间长”所造成的“利息损失”,尚不计算在内。等到客户来结汇时,才发觉“怎么费用这么高”?回答说,是对方银行扣的费,我行只不过收了一点“手续费、邮费”而已,初入行者大都不理解其中的收费关系。
过去省市级外贸大公司的结汇,多数由熟悉业务的单证财务人员操作,他们对于信用证及汇款项下的索汇路线“熟门熟路”,一般问题不大。但是,现在多数民营企业初涉外贸结算领域,对于某些银行的“高费额”熟视无睹,以为“外贸结汇费用”,原本就“应该是这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