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港传出消息,为加快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将集中力量东扩,建设总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东疆港区。该港区将形成大型集装箱码头区、物流加工区、港口配套服务区等“三大区域”、具备物流化、工业化和港城一体化特征和科技研发功能。而这三十几平方公里的港区都是由清淤航道的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港,由于它位于海河口北岸特定的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再加上大风和潮汐带来的大量泥沙,这就决定了港口内每年淤积大量的泥沙。建国初期实施第一期恢复性建港时,不少人议论,这里不适宜建港,天津港人开展了系统的淤积治理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天津港开始建设万吨级泊位时,仍有一些“专家”断言,天津港淤积严重,不能建设深水泊位,只能通航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天津港人不相信,继续清淤不止。但此时的开挖不仅仅是维护性开挖,更多的是建设性开挖,每年的清淤量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要求天津港必须向深水航道、深水泊位发展,必须能接卸几万至十几万吨级的货轮。按天津港决策人的话说,只有向深水港发展,能接卸15万吨级到30万吨级的船舶,港口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满足腹地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才有好的经济效益。
和天然良港相比,天津港每年清淤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这也加大了天津港的生产成本。然而,这些挖出来的泥沙经过处理,变成可利用的土地,变废为宝,又为天津港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疏浚土方吹填造陆,减少了港区内无用水域,从而减少了携带泥沙进入港区的水流,减少泥沙淤积,形成良性循环。事实上,经过50多年的努力,采用先进的防淤清淤的措施,天津港已由建国初期严重的淤积港,变成当今的“轻淤港”,每吞吐一吨货物分担的挖泥量由上世纪50年代平均2.5立方米,降至目前的0.08立方米以下。淤积早已不是影响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了。
而50多年来,挖出泥又用来做了什么呢?据了解,50年多来,天津港吹填的4亿多立方米泥沙,经过处理,变成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天津港发展拓展出了巨大空间。今天的天津港南疆港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及北疆港区很大一部分,都是吹填而成的。天津港1952年重新开港时,只有4个8000吨级的泊位,当年吞吐量只有76万吨。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天津港已有140多个生产泊位。其中50多个万吨级泊位,天津港港区新增加的泊位、堆场、道路、房屋等等,都是建在这新增加的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人会问,淤泥上怎么能承重?怎么能盖高楼,建堆场、置放重型机械呢?天津港是我国最早采用真空预压加固法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港口,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方法就是当泥沙被吹填到围埝中后,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淤泥。之后,在上面铺上无纺布,可透气。再在上面插上塑料楞板以供排水。之后,在每单位面积的范围内挖一个坑,里面置放抽真空装置。当坑中充满水后,坑的表面积比常规射流箱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好几倍,有助于射流箱喷出的水气混合体迅速水气分离,从而提高抽真空装置的效率。当膜下真空达到一定程度时,抽真空装置就会排水。经过3至6个月,即可形成工程建设用地。这种方法简单效果好,可在软基加固领域广泛采用。天津港发明的真空预压加固法处理软土地,使之在短短几个月内,和几亿年、几十亿年造陆运动形成的土地一样可以承重,多年来,国内和世界上许多著名港口前来参观学习。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2年至2002年的50年间,天津港清淤挖泥量达4亿立方米。如果将这些泥沙垒成高一米,宽一米的泥沙墙,会长达40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圈。正是这种“挖泥不止”的精神,使天津港不但没被泥沙淤死,还由50年前的沿海人工小港,变成目前我国北方第一个两亿吨大港,吞吐量跻身世界十强行列。至2010年,天津港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集装箱达到1000万标准箱。今年6月份,天津港十五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竣工使用,15万吨级船舶和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舶可自由进出港,2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2007年还将建成25万吨级航道,使天津港成为世界一流的深水大港。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天津市五大战略举措之一,填海造陆,围海造陆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环节。天津港用淤泥造地是建泊位、建堆场,发展港口,同时,天津市也通过围海造陆建设临港工业区,依托港口发展乙烯、大炼油等大型临港工业。并将陆续建起生态保护基地、养殖基地、旅游基地、海水淡化基地,同时与工业区配套的港口运输、商贸、旅游、餐饮经济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港城互动”的良好局面。应该说,天津港吹填造陆的使用为自身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而其吹填造陆的经验,又是节约能源,变废为宝的一个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