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世界最大散货船“博格星”轮结束全部修理工作后,开足马力驶出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30万吨级大型修船坞。载重量达36.5万吨的“博格星”轮成功修理,创下了国内单船修理吨位最大的新纪录。记者从中船重工集团青岛北船重工公司得到的数据显示,自搬迁至海西湾以后,该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截至今年10月末,完成修船产值同比增长83.9%,完成造船产值同比增长5.37倍,累计新承接合同金额已突破10亿元。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跃世而出,不仅仅成就了一家企业,其更为重大的意义是,规划和建设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标志着青岛船舶产业集群一举突破发展瓶颈,从原先相对薄弱的状态下强势崛起,与石化、汽车、家电、电子、港口等产业集群一起,成为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的重要推手。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青岛市打造船舶产业集群找到了最佳突破口
世界造船中心自世纪之交开始东移,我国船舶工业由此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2000年到2004年5年间,我国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2004年造船产量达到88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达到14%,列世界第三位。在我国船舶工业大格局中,青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只拥有十多家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修造船企业,远未体现出造船业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整个产业集群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在青岛市着力打造的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中,造船产业集群一度是规模最小、发展最慢的一个集群。
而从2004年起,这一局面彻底改观。
早在世纪之交,青岛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船舶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推动。也就是在此过程中,青岛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制约该市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少大企业的带动,而发展船舶产业集群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基于此,该市抓住青岛北船重工公司搬迁的有利时机,经过积极努力,终于在国防科工委、山东省委省政府和中船重工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促使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瓜熟蒂落。
2004年7月,青岛市政府与中船重工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决定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为龙头,共同打造青岛船舶产业链,争取到2015年,将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打造成中国最强、世界一流的造修船基地,将青岛打造成国内最重要的船舶配套基地和民船及船用装备研发基地之一。2005年1月,双方又签署补充协议决定,中船重工集团就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并将该集团“六厂四所”新增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舶配套总装能力逐步向青岛海西湾地区转移。
中船重工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它与另一造船业巨头中船工业集团在国内的主力军地位难以撼动,两大集团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2005年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6%、71%和68%。按照中船重工集团的发展蓝图,将建设青岛海西湾、大连、葫芦岛、天津新港、山海关五大造修船基地,打造引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环渤海湾造船工业带。跻身该集团的五大造修船基地行列,标志着青岛市打造船舶产业集群找到了最佳突破口,走上崛起之路。
在山东省船舶工业布局中,以青岛—日照为中心的南部船舶工业基地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规划,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总投资74亿元,主要建设15万吨级和30万吨级修船坞各一座、30万吨级和50万吨级造船坞各一座。建成后,该基地的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00万载重吨,年修船能力将达到212艘。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速度,完全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在青岛市和中船重工集团的密切配合下,2005年6月,该基地修船区15万吨级和30万吨级修船坞竣工投产,半年内就承修大型船舶50余艘,今年更是接下“博格星”这样的36.5万吨巨轮。2005年11月,该基地大造船项目开工,目前,造船区50万平方米的西围堰软基处理工程已基本完成,7号、8号码头按照计划自西往东循序展开。按照计划,30万吨级和50万吨级两座大型造船坞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犹如一只飞快旋转的陀螺,而中船重工集团近日又猛然挥鞭,使这只陀螺的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11月15日,该集团在青举行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总体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顺利通过了该项目的总体初步设计。根据总体初步设计方案,列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将本着“科学规划、技术领先”的原则,按照国家规范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形成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2015年形成造船能力468万载重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造修船基地。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磅礴而出,使青岛市在山东省的船舶工业布局中,稳稳地占据了重要位置。
世界造船业持续东移,山东半岛成为承接世界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为此,在国家实施的“造船强国”战略中,山东被列为我国船舶工业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出台《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船舶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链”之一,“十一五”期间将结合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快船舶工业布局结构调整,打造三大船舶工业基地——以青岛—日照为中心的南部船舶工业基地、以烟台—威海为中心的北部船舶工业基地、以济宁—枣庄的内河船舶工业基地。其中,对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将给予重点支持。
有着“三高”血统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目前已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纷至沓来,促使以造修船为核心的船舶产业链迅速伸展
青岛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奉行“三高”原则,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产品高技术含量”。有着“三高”血统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目前已充分发挥出龙头作用,强烈吸引着上下游配套项目纷至沓来,促使以造修船为核心的船舶产业链迅速伸展,推动一个“军品与民品结合,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配套结合,船舶产品与海洋工程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船舶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记者从开发区了解到,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上下游配套项目,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些项目,理所当然地由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六厂四所”担当主力。例如,由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厂房外墙、屋面等辅助工程施工,计划年底投产;由武昌造船厂投资建设的青岛武船重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主要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和修理,海洋油气钻探、开采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重型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以及石油化工成套设备、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修理,目前正加紧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由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设立的船用及港口机械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港口装卸机械设备,建成后将形成年产船用配套设备40台套、海洋工程设备30台套、港口装卸机械设备90台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场地初勘,正在进行围堰回填准备工作;由中船重工集团旗下一家研究所和宜昌柴油机厂共同设立的低速柴油机项目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生产船用大型低速柴油机;由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年产船用大型低速柴油机曲轴50根,中速柴油机曲轴200根。
中船重工集团“六厂四所”的建设项目依次在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落户,将使这里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拥有船用柴油机、曲轴、甲板机械等关键船舶配套产品。与此同时,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还引来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项目,该项目由中海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负责建设,总投资17.5亿元,今年6月底,该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2008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每年20万吨以上的钢材加工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
船舶产业作为向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而事实已然证明,青岛市船舶产业集群因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蓬勃建设,正以极快的速度裂变发展。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将重点建设4个船舶工业基地、一个海洋工程基地、一个船舶配套产业链,推动船舶产业集群向“大规模、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是青岛市打造船舶产业集群的突破口,但该市绝不会将视野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放眼全局,长远谋划。根据《青岛船舶工业“十一五”规划》,青岛市将重点建设4个船舶工业基地、一个海洋工程基地、一个船舶配套产业链,同时建设船舶研发和船舶人才两个平台,推动船舶产业集群向“大规模、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青岛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充分依托国内外船舶大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力量,加快造船大项目的建设速度,尽快提高造船能力。在此基础上,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来青发展,完善船舶配套体系,拉长产业链。与此同时,青岛市还加快建设船舶设计、新材料研究、专业人才的支撑平台。而实现这些目标的落脚点,就是5个基地、一个产业链、两个平台。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该基地占地426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30万吨级和15万吨级修船坞各一座、10万吨级浮船坞一座,2008年竣工投产50万吨级和30万吨级大型造船坞及相关设施;生产大型船舶、大型海洋平台、高档游艇和救生艇等产品。预计到2010年,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造船能力将达到200万载重量吨,产值达到100亿元。
即墨女岛船舶工业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10万吨级油轮和4000-5000TEU集装箱船生产设施,同步组建研发机构,并积极吸引国外配套企业到船舶基地发展配套产品。计划到2010年,该基地造船能力达到100万吨、造船产量达到50万吨,大型船用设备实现配套本地化,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今年9月,青岛即墨马斯特造船项目已落户该基地。马斯特造船项目是山东省第一个中外合资的大型造船项目,主要生产10万吨级油轮和集装箱船舶,一期投资1.95亿美元,将于明年8月上线生产,2009年第一批船交付使用,投产后年造船12艘、110万载重吨。同时,韩国马斯特重工业株式会社将在青设立船舶设计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船舶设计制造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在为马斯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面向国内和世界船舶设计市场为客户提供生产设计和船型设计。
胶南船舶工业基地。该基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5万-35万吨级油轮和集装箱船生产设施,并吸引韩国等国家的船舶配套企业进入基地发展。计划到2010年,该基地造船能力将达到100万吨,造船产量将达到50万吨,大型船用设备实现配套本地化,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灵山卫船舶工业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由青岛灵山船业有限公司和韩国现代综合商社合资组建的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规划建设。计划到2010年,该基地造船能力将达到20万吨,造船产量将达到10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据了解,目前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的造船任务非常饱满,生产日程已经排至2010年。
海洋工程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项目投资17亿元,建设用于国内外海上油气田开发所需的固定式桩基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轮、单点系泊系统、浮式平台等产品生产设施。计划到2010年,该基地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5万标吨,实现产值60亿元。
青岛市将围绕这五大基地的建设,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链,实现大型设备配套本地化。“十一五”期间,青岛市重点发展的船舶配套产品,包括大型中、低速柴油机及曲轴,大型港口机械、甲板机械、传动部件等配套产品,以及青岛本地船用配套的宽厚板、焊接材料、舰船涂料、船用锅炉、锚链、船用风机、船用电缆等。预计到2010年,这些配套产品将形成相当规模。
船舶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离不开技术和人才两大要素的支撑。“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将积极引入船舶研发机构,构建船舶工业技术平台。目前,中船重工集团已决定在青岛设立研发中心。而在去年2月,该市已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定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教学科研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工委,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中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是我国“三海一核”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据了解,该基地分为教学基地和科研基地两部分,将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培养船舶海洋工程科研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
根据《青岛船舶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青岛市年造船能力将达到500万吨以上,年造船完工量达到3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船舶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例将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