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物流瓶颈制约,一面是粮食能源化挑战
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玉米装船,沿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与200个港口库、中转库、收纳库连接,成为“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塘山深水港,从北方过来的运粮船不绝于途。
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据记载,明朝京航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
然而,我国“北粮南运”一方面面临着物流瓶颈的制约,另一面又面临着粮食能源化的挑战。
“北粮南运”遭遇物流体系制约
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步转移。目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东北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大连保税区宏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说,“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通常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走东北铁路,经过大连口岸运至福建。综合各环节费用下来,流通费用占最终销售总成本的30%。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的建设水平普遍滞后,许多粮食存储简易露天粮囤里。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开发不足。
吉林省粮食研究所副所长刘笑然表示,当务之急应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打通东北地区——辽宁港口——东南沿海省市的快速通道。
粮食“能源化”带来隐忧
在遭遇物流影响的同时,“北粮南运”也遇到另一个困难。
目前,我国玉米日益“能源化”——加工成燃料乙醇。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项目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加工厂10多个,加工能力将达1200万吨至1500万吨,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约1800万吨,过两三年将无玉米可调出。“北粮南运”将无从谈起。
“北粮南运”何去何从?
一些专家提出,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粮食流通可考虑“北出(口)南进(口)”的策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目前国际市场大米的贸易量每年在275亿公斤左右,其中粳稻所占比例不到10%,而这几年东北每年调出的水稻在150亿公斤以上。南方要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稻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品种结构也难以保障。
万宝瑞说,目前美国用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超过出口量,导致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而美国玉米出口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50%,国际粮源减少,使我国依靠进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风险增加,“南进”策略将会落空。
有关专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北粮南运”格局仍将延续。
基于此,万宝瑞认为,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食贸易的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