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刷新”了2000年以来的纪录,照此速度全年顺差过千亿美元几成定局。在这一背景下,出口退税面临调整的说法似乎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由于连续25个月的贸易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如今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面对由此造成的经济内外失衡、贸易摩擦不断以及挥之不去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呼吁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声音越来越大。因为在理论上,降低出口退税率有利于适当抑制一些产品出口,减少顺差过快增长。
目前,我国对大部分出口产品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退税率大多为13%,即商品出口时只负担4%的增值税。对企业来说,出口可能比在国内销售成本更低。2003年10月,出口退税率曾普遍下调3%,但此后几年出口增加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今年前5个月,贸易顺差已超过460亿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再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退税比例将降多升少,部分项目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
分析人士认为,降低出口退税率后,充裕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可能的顺差减少。由于我国多数出口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即使出口退税率减少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也难以改变中国货“热销”的局面。
不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贸易失衡状况。以纺织业为例,去年人民币升值2%,今年纺织业利润反而增长了30%。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货太便宜了,价格至少低20%。即使退税率降低2%,外商照样买,企业照样会热衷出口。实际上,出口量的大小取决于国际需求,不会因为出口退税的调整而发生逆转。”
一些业内人士还担心,退税率下降的企业是否会做出“逆向选择”———为保证利润而增加出口。
其实,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专家表示,对于高新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不嫌多。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应该降低甚至取消退税率,以免把污染和能耗留在国内,把本来就紧缺的资源和能源廉价地卖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