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跨国公司 >> 正文
应对跨国公司独资潮

www.jctrans.com 2005-11-6 7:45:00  《中国外资》

  二十几年来,大批的国际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引入外资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曾经一度高涨的资热中,中方企业寄望于在引进外资中接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操作本领和世界领先的技术,这也是国人一直所希望的。但如今,当我们的企业还在盘算如何通过合资从这些跨国公司手中分一杯羹的时候,残酷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合资的蜜月期已经宣告结束了。

  随着独资浪潮的涌来,人们发现,在与外资“共舞”的较量中,许多行业的中方企业逐渐退出市场舞台的中央,沦为跨国公司竞争的配角。曾几何时,跨国公司选择合资是对中国市场相对陌生情况下的谨慎之举。随着对中国市场的不断熟悉,跨国公司不愿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所共享。中方一朝醒来,猛然发现自己扮演着“弃妇”一角。更为严重的是,跨国公司的纷纷“单飞”,不但给中国民族品牌带来巨大压力,而一旦其取得技术、市场的垄断地位,将对中国物价、国民经济带来难以估计的冲击。

  在“后合资时代”,居安思危的精神显得尤其重要。面对独资浪潮的不断袭来,中国企业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眼前的压力变为动力,如何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一、核心技术拒绝“拿来主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引资制度,原本是打算采用“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实践证明,在二十多年的合资过程中,中国的市场被众多国外知名品牌所占领,却并没有换回先进的开发技术。“活力28”、“白猫”、“熊猫”、“海鸥”等曾经国内知名的品牌,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丢失了市场,却没有掌握到先进的研发核心技术,是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有关专家指出,在未来10年至20年,一部分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将继续沿着国际化道路走向世界,一部分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的收购(而不是合资)对象,而许多企业将由于技术落伍面临生存危机。

  曾几何时,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困境,我们的邻居韩国却在“技术”这个节骨眼走出死胡同。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经济开发时,对科学技术也是实行“拿来主义”,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可是,韩国人明白光跟着学注定永远落于人后。于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自主开发为主,高新技术崭露头角。韩国的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精密化学等高科技项目,都是在那个时候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的。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韩国政府显示了强大的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力量。韩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发与生产不脱节,“研发以致用”。韩国对高新技术研究实行集中咨询和审议的体制,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研发项目,集中力量钻研对国家经济拉动作用大和市场潜力大的科学技术。很多项目在研发初期便与市场挂上了钩,刚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很快成了市场上的商品。从韩国的成功经验看出,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自力更生,单纯依靠“拿来主义”是不可能真正笑到最后。

  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不太成功,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也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后就没有机会。

  首先,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跨国战略联盟将是未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于联盟的合资,无论是内容还是含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企业在合资中完全有可能占有主导优势。华为与3Com的合资企业就被称作是“一家中国强势企业与国外弱势企业合资的典型结局”。其次,和跨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也是一条捷径。2003年底,全球著名的IT巨头英特尔公司与国内著名的家电、通讯、IT巨头TCL集团成立“英特尔-TCL3C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领域基于3C融合的新技术产品。英特尔和TCL的合作,大大了推动中国3C产业的发展。对于TCL而言,则是一个全面提升其消费电子、计算机、通讯产品竞争力的大好时机。最后,如果国内企业有实力,也可以走出国门,收购外国中小型技术公司,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知识产权从容应对“技术壁垒”

  跨国公司纷纷“单飞”,使得通过原有方式引进或模仿外国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如何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新产品开发能力上有所突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韩国现代和大宇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子,大宇走的是彻底的合资路线,如今的大宇基本被兼并收购丧失了实际控制权,而现代汽车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开始就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知识产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调查,彩电、计算机、DVD和手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产品,这4种产品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多数不在我国企业手中。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DVD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饱受“专利费”之苦。2004年前5个月内,在DVD企业云集的深圳宝安区有约30家DVD企业先后倒闭。据统计,国内企业每台DVD需要缴纳的专利费最高的已经达到26.2美元,专利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为20%至30%。专利费用使得国内DVD的利润迅速下滑,把原本计算在利润内的一部分拱手相让。传统DVD面临的困境不是偶然,知识产权的缺乏决定了它们的命运,悲剧的到来只是早晚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说:“在一些产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受到的冲击很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而跨国公司的控制则相应呈现加强的态势。跨国公司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来控制中国某些产业,进而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许多学者认为,在外商独资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已经起不了作用,只有不断发展我们自身的专利技术,才能可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可喜的是,中国政府与企业已明白拥有知识产权的重要,EVD、WAPI、TE-SCDMA等技术标准的推出,正是我们争取未来市场最为重要舞台的努力。

  三、法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基石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引进外资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给外商提供了相当的优惠政策。同时,我们也依靠政策,建立了一大批合资企业。入世后,我国根据世贸规则和规定调整了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修订后的《指导外商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拓宽了外商投资领域,放宽了股比限制。所有这些有利于外企发展的措施,无疑将使得独资浪潮进一步高涨,跨国公司将加速在中国的布局进程。而据国家工商总局去年完成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统计,在被跨国企业抢占的七大行业中,跨国公司或一个巨头或几大企业联合,占据了各个行业的半壁江山,有的甚至已经控制了整个行业。而这种行业高集中度和巨大的市场份额却往往是滋生垄断的土壤。他们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使其他竞争者很难有机会进入。面对这种局面,国内不少企业呼唤《反垄断法》的出台。

  由政策扶持转向服务,为中外双方在竞争中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将是今后政府所应该做到的。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企业未形成规模经济与一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除了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发展规模经济,尽快提高竞争力外,就是通过制定反垄断法,促进和保障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防止企业形成较大规模后产生垄断窒息竞争,进而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反垄断法的出台,既是对跨国公司的一种限制,更是对竞争环境的一种规范。

  同时,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也是众多国内企业所希望的,在所得税的征收问题上,这个愿望显得尤其迫切。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是3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名义税率为15%(五个经济特区)到24%(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不等。除税率差别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为推动“招商引资”,往往对“三资”企业有相当多的税、费优惠和抵扣政策(外资企业所得税归地方所有,内资企业所得税由中央和地方分成),逞论土地、信贷方面的种种倾斜。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中国企业自注册之日起,就开始履行缴税的义务,而外资企业是从赢利之日起开始缴税。很多外资企业就利用了这个法规,通过各种手段夸大成本,减少利润,造成帐面上所谓的亏损,以达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桓说,过去吸引外资一直是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主要措施,而税收方面的优惠是成功引进外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企业更加看重中国公平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税收上的优惠在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微不足道。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原则,中外企业应该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实行内外资所得税并轨制度。

  而《商业大店法》的酝酿出台则被看作是国内民企对外资的一次集体反抗。外国零售企业已经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无论是实际开店数目还是计划开店数目都大大快于中国商业流通企业,并且单店规模也远大于中国企业。在竞争最为激烈也是代表现代流通业发展方向的高端领域-大型超市,外资控制的份额高达80%以上。这将对中国本土企业造成重创。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每家外资零售企业开业后,就有3家较大规模和30多家中小型国内零售企业关闭。为此,一些民企高呼《商业大店法》的出台,实行大店建店先听证,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一条理性之路。

  遵守WTO规则并不表示我们就不能采取一些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措施。专家认为,在后过渡时期,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运用规则,充分吃透世贸规则中“原则中有例外,例外中有原则”的精神,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利用规则、条款的空隙和余地,在执行中保护自己。

  四、在竞争游戏中赛跑

  合资后就好比开展一个互相学习竞赛,看谁学得快。多年的国际经验的积累,使得外方拥有一套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当它们逐渐拥有了中国市声的经验以后,就试图摆脱中方合作伙伴。在这场竞赛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没有取得预想的收获,相当的先进技术仍然牢牢的掌握在外企手中,我们所获甚微。而与此同时,我们曾经占有的大片市场和一些传统的名牌已不复存在。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通过引进外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由于参与了外资在中国投资、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国企业从合资中还是获得了不少经验。核心是技术,发展看管理,在发展关键技术的同时,国内企业必须在管理理念、企业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品牌的宣传等方面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得不将自身的资源逐渐集中于其最具优势的环节或能力。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将不得不主动走向国际市场,不得不融入国际社会,不得不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从而出现后独资时代内另一个融合的局面。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走向国际市场,以资本运作为方式利用国际资源既是一种竞争的结果,也是中国充分享受加入WTO应得权利的选择,当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行的一项基本战略。现阶段中国海外投资公司多以原材料和能源行业为主导,这类企业是最大的国有企业,他们在国内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和影响力,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和外资企业发生正面直接竞争,他们主要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而在国内与外资企业发生可能发生竞争的制造业企业由于竞争力的限制,则将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的边缘地带开辟新的生存环境。因此,中国加入WTO之后,无论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还是走向国际的中国公司都将在全球市场框架下重新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越来越细的市场分化将成为未来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而如何在细分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和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不断给自己定位,如何不断提高自身品牌、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将是今后我国企业必须深思的问题。

  掌握技术、用好规则、积极应对,在未来了发展中我们有挑战,更拥有机遇。(文/许静)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透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趋势 (2005-10-30 9:40:00)
 ·上海资本项目松动 浦东综改头炮引诱跨国公司 (2005-10-24 10:13:00)
 ·跨国公司价值链策略变动分析 (2005-10-21 7:45:00)
 ·中国为什么培育不出自己的跨国公司 (2005-10-18 7:45:00)
 ·跨国公司与中国家电行业 (2005-10-11 7:45:00)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及利弊分析 (2005-10-8 8:17:00)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对走出去的启示 (2005-10-7 10:04:00)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锦程物流网:中国站English
锦程物流网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