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跨国公司 >> 正文
GE能源在中国潜心耕耘

www.jctrans.com 2005-11-25 9:38:00  《中国外资》

  为了加速盈利能力,缩减日常开支。通用电气公司(GE)宣布7月5日进行业务重组,将原先的十一大业务集团正式缩减至六大集团。据称,中国地区的业务将随这次的变化进行调整,但GE 交通集团和 GE 能源集团(简称GE能源)虽然并入了 GE 基础设施集团,但是对华发展计划不会改变。GE 基础设施集团将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GE 能源中国区总裁史蒂夫·福莱德表示:“GE 对中国整个能源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通过与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中国发展的最快。”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隋永滨表示,国内电力装备市场有相当一部分被外国企业瓜分。目前国内企业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国产化,如何抗衡外国企业,如何把国内市场份额做大!

  一、借势落子中国市场

  相对于其他大的跨国企业来讲,在进入以及开拓中国市场方面,媒体曾经对全球最大的多元化公司——GE能源的评价是“观望”。

  但 GE 能源进入中国却恰逢其时。在中国开始认识到能源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之时,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GE 能源对中国的发电企业进行了捆绑式招标。

  燃气轮机电站建设项目是中国电力行业采购金额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中国电站建设项目是国家“十五”重点电力建设项目,也是中国政府能源战略的关键一步。GE 能源从众多国际厂商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两家中国燃气轮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中国要的是市场换技术,而 GE 能源也借机成功地打入中国电力市场。

  一切显得都非常的顺利!GE 能源中国项目总经理顾伟利表示,GE 能源及其合作伙伴哈动力已交付了八台在秦皇岛市哈动力新工厂内组装测试的 GE9FA 燃气轮机。所有设备均在合同原定计划前交付,并将于今年夏天投入商业运营。

  除新设备的订单外,GE 能源最近还签署了合约式服务合同(CSA)向中国率先使用 F 技术的两家电站提供检修、备件和其它服务: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内的 700 兆瓦热电联合发电厂和浙江省余姚市 780 兆瓦的发电厂。

  中国高压输变电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表示,美国本土的电力设备制造业已经基本饱和。而 GE 能源作为世界最大的燃气轮机设备的制造商之一,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发电设备市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

  事实上,在接连获得国内大单后,GE 能源需要寻找强有力的本地合作伙伴来巩固国内发电市场的地位。2005 年 3 月 31 日,GE 能源与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新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新华控制),成立合资企业并获得控股权。该公司也成为 GE 能源在沪的第一家控股合资公司。

  位于上海并成立于 1988 年的新华控制是一家中外合资民营企业,设计、制造和安装汽轮机控制系统和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业务涉及电力、造纸、石化等工业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GE 能源的燃气轮机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之所以控股新华控制,一方面是因为 GE 能源希望借助新华控制,降低燃气轮机的总成本,在华赢得更多订单。另一方面新华控制在业内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GE 能源服务业务部总裁里卡多阿迪盖斯表示,新合资企业不仅能够扩大 GE 能源在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在 GE 能源现有的机组控制能力上增加了电厂综合控制的能力并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GE 能源在中国设有三家合资企业:位于秦皇岛的 GE-哈动力-南汽轮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位于杭州的通用电气亚洲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和位于上海的新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5月11日,GE 能源在中国再落两子!

  5月11日,GE 能源在沈阳浑南新区的两家合资企业同时开张。GE 能源选择的合作对象,分别是中国透平技术重大装备行业里的顶尖企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和沈阳鼓风机集团。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所评价的那样,别看两家合资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

  GE 能源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举布下两颗棋子,使其在中国东北的投资由零升至 3260 万美元。GE 能源分别通过投资 1890 万美元和 1370 万美元实现对两家企业的控股,即持股沈阳通用电气黎明燃气轮机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的 51% 和沈阳通用电气透平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的 75%。GE 能源的选择并非突兀,它和沈阳的两家企业在重大装备燃气轮机和离心压缩机采购等方面早有合作,今天迈出这一步,不过是水到渠成。

  对 GE 能源的举动,辽宁及沈阳当地政府评价为“老工业基地承接国际装备业转移的标志”。而 GE 能源本身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快融进中国能源建设的需求中去,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GE 能源中国区总裁福莱德说:“本地化的生产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中国不断发展的能源市场服务,能更有效地支持中国能源工业发展。”沈阳黎明航发集团董事长姜伟则认为:“同 GE 能源的合作不仅有助于 GE 能源扩大本土市场,同时也将推动 GE 能源的全球化战略进展。”

  二、潜心耕耘中国市场

  据称,GE 能源在中国拥有九十多年的经营历史,为中国提供了 70 台蒸汽轮机、165 台燃气轮机、97 台风力发电机和 180 多台水力发电机组和 300 台压缩机以及完整的工程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客户提高能源生产和传输设施的可靠性和可获性。

  GE 能源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的中国技术中心内拥有一支研发队伍。目前 GE 能源在中国的业务包括燃气轮机电站建设、水力、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积极参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

  “通过我们最近在燃气轮机、水力发电、风能、煤气化技术、能源服务、石油天然气业务上的扩展,GE 能源凭借其在技术、服务和管理专长方面的领先优势,在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行业中发挥着积极、关键的作用。”福莱德说。

  日前,国家发改委官员齐聚上海张江 GE 能源中国研发中心,参加中国风电发展高级培训班。而应邀来沪的史蒂夫·福莱德表示,今年5月,中国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纳入法律框架。恰好同一时间,GE 能源启动“绿色梦想”计划,向市场全力推出新型环保技术。到 2010 年,GE 能源将在中国投资 15 亿美元,全部用于研发“绿色”技术,而风能发电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史蒂夫·福莱德表示,GE 能源更希望了解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在风能上的需求和有待解决的难题,以便确定 GE 能源的投资方向和比例。通过政府的努力创造出一个规则和环境,使得中国的能源公司从长远的利益考虑问题。一些大型国有公司可以购买 GE 能源生产的一部分“绿色”电力,从而促进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事实上,风能是 GE 能源开展的新业务,但 GE 能源在中国发展风能很积极。GE 能源在2002 年 5 月将安然的风能部门收购,GE 能源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使其对风电所要求的所有技术都有深入的理解,而且 GE 能源在发电设备和能源、输配、航空能源、产品、高新材料以及电子技术等各个领域内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力量,以及经济实力,使 GE 能源对风机技术及风能业务战略管理进行整合和提升,解决了之前很多小企业无法解决的稳定性难题。风电在 GE能源中国业务范围里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去年底,GE 能源就向上海的首个风能项目提供 14 台 15 兆瓦风机。据介绍,项目装机容量达到 21 兆瓦,由位于崇明岛的崇明风能设施和南汇区的南汇风能设施组成。工程预期将于 2005 年第一季度完工。预计到 2020 年,这个项目将向全国提供 200 亿瓦新能源,并且实现上海市政府在当地推进新能源的目标。

  福莱德表示,“随着中国政府加大对清洁、可更新能源方案的支持,我们看到中国对风能的需求正在增加,GE 能源将继续努力并期待进一步支持中国客户对风能的长期需求。”

  有人预计,到明年中国将出现电力过剩局面。但 GE 能源表示,进入中国并非只盯着几十台的燃气轮机和相关的服务,而是中国永远在变动发展的能源市场。

  GE 能源中国项目总经理顾伟利认为,中国在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储备,另外中国还会有输送液化石油气,这些资源都为 GE 能源燃汽轮机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健康的环境。

  福莱德认为,决定市场的是最后有多少人使用 GE 能源的燃机,这还是源于客户。如果 GE能源帮助客户取得成功的话,就会在市场有更大的份额。整个中国燃机市场是很大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是中国市场上革命性的一个变化。GE 能源感到非常的振奋,现在 GE 能源已经有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产品和设备投入到中国市场,比如,GE 能源正在推动太阳能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GE 能源为什么不惧怕中国能源市场的变化?福莱德说,GE 能源的市场不仅仅是面向可再生能源,另外也是广义上的清洁能源,所以 GE 能源才会在沈阳投资。此外,现在中国有很多电站在建,但是 GE 能源看到很多都是一些烧煤的火电。随着中国关于可再生能源法律的颁布,对 GE 能源技术所擅长的清洁能源发电的方式,像水电、燃机这样一种项目长远来说有仍然有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

  三、国内企业如何图强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隋永滨表示,国内电力装备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口产品。目前国内电力装备业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国产化,如何抗衡外国企业,如何把国内市场份额做大。

  事实上,过去几年,国内电力装备还在出口中东、东南亚市场。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国内庞大的市场订单面前,已经无暇顾及国外市场了。国内企业在电力需求强力促动下,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吃不饱的问题,而是无法吃下去的问题。

  在吃不下的喜悦面前,却有大量的锻件等成批的从国外订购,还在不断的承受着延期交货、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很多利润其实都转移给了外国企业。因此,出现了“国内市场,国际竞争”的怪现象。

  目前,阿尔卡特、西门子、GE 能源等大公司都已经到了中国。外国人很会把握中国政府的政策,来了以后不惜重金收购中国的装备企业,特别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骨干企业,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

  据统计,去年国内电力装备行业利润是 1558 亿元,国有企业占了 107 亿元,仅占 5.79%,民营企业实现了 810 亿元,占 43.64%,其他的都是三资企业实现的。

  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国内的技术确实还有差距,成套能力差,综合竞争力不强,所以一半左右的市场还被国外企业占领者,一些大型设备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隋永滨认为,国内电力装备业亟待解决的是提高装备业自主创新问题,国产化的关键是技术,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引进国外技术,到质量稳定差不多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现在再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应该不会像八十年代那么费劲,产品质量的稳定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要经过十几二十年。

  事实上,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应该说是很强的。例如,在三峡水电工程中,左岸 14 套机组全部是引进国外的机组,但通过市场换技术,在右岸 12 套 70 万千瓦的机组中,国内就中标了 8 套。在水利模型的比武中,国内水利模型的效率达到 94.5%,已接近或超过国外水准。

  然而,问题在于国内的二次创新能力不强,多年来装备制造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是在低效益、甚至亏损状况下运行,缺乏自我改造能力。与国外大企业相比较,国内的研发技人远远不足。西门子一年的研发费用是 20 亿马克,占一年销售收入的 10%,欧洲的其他的小型机床厂的研发费用也占到 10-15%。

  要避免重复过去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被动局面。中国要加大开发力度。当先是发电生产高峰,也是技贸结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安排得力人员消化吸收,真正掌握国外的技术,而且通过消化吸收后推出领先于世界新技术的设备能力,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是关键。

  隋永滨表示,中国电力装备业总体来说集中度还很低,像 GE、西门子、阿尔斯通、三菱等大型企业集团,不管在资金、融资能力、企业规模、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过国内。所以装备制造业应该在国家积极引导下,培育几个大型企业集团把握好国家控制力。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每年的产值是第一,就业人口也有 2000 万人,规模以上企业有 300多家,多数都没有进入资本市场。中国要尽快促使这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当然,对于个别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起关键作用的,拥有不可替代技术的企业,不能卖,要保持国有控制力。

  作者:张梦

  商务部 研究院 《中国外资》 2005年 第9期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锦程物流网:中国站English
锦程物流网版权所有2000-2016